我为群众办实事|云南宣威市医疗保障局十项民生实事惠及百万群众

  “以前办理特殊病、为群万群慢性病备案要在医院和经办部门来回跑好几趟,众办障局众现在我只需要持慢特病病情诊断书来医保经办窗口就可以一次性办理。实事市医生实事惠”日前,云南陈女士正在宣威市医疗保障服务大厅办理特殊病、宣威项民慢性病备案,疗保她说以前她为家人办理备案,及百要提出申请、为群万群等待医生审核、众办障局众专家评定等过程,实事市医生实事惠不仅要东奔西跑,云南耗时也长,宣威项民现在快捷方便了,疗保相比以前节省了一、及百两个月的为群万群时间。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宣威市医疗保障局为方便慢性病特殊病患者认定备案登记和就医购药,取消了以往各类门诊特殊病慢性病确认材料和盖章证明,门诊特殊病慢性病由二级及以上医保定点医院的主治及以上医生负责确认,并凭诊断证明书办理备案,在医保经办窗口即时办结,进一步简化了门诊特殊病、慢性病认定程序,确保门诊特殊病、慢性病患者办理特慢病门诊卡“最多跑一次”。

  相比“最多跑一次”带来的便利,“一次都不跑”也能办事。今年,宣威市医疗保障局遵循“免证明材料、免经办审核、即时开通、即时享受”的原则,推行电话、扫描二维码小程序或国家医保服务平台、一部手机办事通等APP自助终端开展异地就医备案“零跑腿”“不见面”等线上服务,实现医保异地就医备案“掌上办”“马上办”,为单位外派工作、异地养老、外出务工、突发急病等情况的跨省异地就医服务提供了极大便利。

云南宣威市医疗保障局十项民生实事惠及百万群众

  这只是宣威市医疗保障局为民办实事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宣威市医疗保障局把党史学习教育同解决参保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结合起来,扎实开展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做群众医保知心人,紧盯参保群众“急难愁盼”的实际问题,全力做实医保十项民生实事,深得群众的点赞。

  医保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据介绍,今年以来,宣威市医疗保障局开展“送政策送服务走基层”活动,及时组织人员深入企业了解困难,倾听职工诉求,采取退休人员“剥离”管理方式,符合政策规定办理了退休人员,不受其退休单位欠缴医保费的影响,按规定正常享受医保待遇,对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但因所在单位欠缴医保费的,可实行“补一退一”,在足额补缴该职工本人及单位欠缴的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费且累计缴费达到规定年限的,将其医保身份由在职转为退休,享受退休人员医保待遇。

  今年4月,宣威市医疗保障局开展“学党史 办实事 送政策 下基层”系列活动时,还组织了一支熟悉医保政策、熟悉经办业务的党员干部支志愿服务队,主动到41个协议医疗机构、3家连锁药店送政策、解疑惑,解难题。通过这些实实在在送服务上门的举措,进一步拉近了医保部门与定点医药机构的心理距离,增加了医保部门与定点医药机构间的情感认同。同时,志愿服务队深入乡村积极帮助部分农村中老年人激活医保电子凭证,走访生病住院群众,了解群众医疗保障报销待遇按规定足额享受情况,倾听群众对医疗保障工作的所想、所盼、所需,解答群众对医疗保障政策、业务经办等方面存在的疑惑,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医保服务的“温度”。

云南宣威市医疗保障局十项民生实事惠及百万群众

  医保窗口既是面向基层的服务窗口,也是保障民生的前沿阵地。疫情发生以来,宣威市医疗保障局切实履行疫苗及接种费用保障职责,截至10月31日,共拨付151万剂次1200万元;充分发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三重制度保障功能,确保脱贫人口继续享受脱贫攻坚期内同样的医保待遇政策,截至9月底,全市167505名已脱贫建档立卡人口100%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医疗保障倾斜待遇100%兑现到位;落实落细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政策,与历史采购价相比平均降幅为55.03%;稳步推进异地就医联网直接结算,全市3家医疗机构开通跨省异地住院业务,31家医疗机构开通西南五省区跨省门诊高血压、糖尿病慢性病费用联网直接结算业务。截至9月30日共开通城乡居民省内异地就医8379人次,跨省异地就医943人次,办理异地安置14人;统筹推进医保电子凭证激活工作,截止六月底,全市医保电子凭证激活82.3万人,激活率为61.67%;严格落实“互联网+”医疗服务项目医保支付政策,督促定点医疗机构根据实际情况对照收费并做好医保信息上传工作,逐步扩大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切实维护参保患者利益,目前已将746家协议医药机构定点医疗服务管理,协议医疗机构401家(住院医疗机构41家,村卫生所345家,门诊15家)、协议药店323家……

  这一项项举措都体现了宣威市医疗保障局切实推进全民医疗保障制度各项改革、提升医疗保障水平和医保服务便捷的决心和作风。下步工作中,宣威市医疗保障局将以不断提高全市人民医疗保障水平、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为目标,以“三医”联动改革为抓手,大力推动药品耗材集中采购制度改革,全面提升医疗保障服务能力建设,提高医疗保障水平,有效解决“生病无力医”的窘境。

  云南网记者 张雯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