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的奥秘——访中科院授时中心

中评社北京1月3日电/据新华网报道,北京又是时间时中一个从岁末到新年的跨越。在位于陕西的秘访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工作人员关注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中科数字,分毫不差地把2021年首个北京时间的院授零点报时送到了千家万户。  北京时间是北京中国国家标准时间,它产生于陕西并由位于陕西的时间时中国家授时中心发出。为了能把“时间”牢牢地抓在自己手里,秘访几代中国科研人员一次次实现关键技术“零”的中科突破,达到授时技术自主可控,院授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北京  “就算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地搬,时间时中也要搬出一座天文台”  授时,秘访通俗地讲就是中科把时间信号通过不同技术手段向使用者发送。1949年9月28日,院授采用东八区区时的北京时间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前身北京新华广播电台第一次发播。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租用一座短波电台授时,主要依据的是各天文台联合测定与保持的天文时。  进入20世纪60年代,中国科学院于1966年筹建国家授时中心的前身陕西天文台,向全国提供授时服务。当年首批23名前往陕西天文台报到的大学生之一、曾任陕西天文台台长的漆贯荣说,凭着“就算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地搬,也要搬出一座天文台”的斗志,这座位于陕西蒲城县的天文台如期完工并于1971年试播,使我国具备了国土全覆盖的高精度陆基短波无线电连续授时能力。  20世纪70年代末,陕西天文台通过国产原子钟建立起国际通行的原子时系统;80年代,长波授时台系统也在蒲城建成,精度比短波授时提高1000倍、达到微秒量级,并在1988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原子时和长波授时系统的相继建立运行,满足了国家战略急需。”漆贯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