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再走长征路】红色文化深植人心

《金沙江畔话红军》情景剧。再走植人

  “红军不怕远征难,长征万水千山只等闲……”7月21日上午,色文走进丽江市玉龙县石鼓镇竹园村活动中心,化深伴随激昂雄壮的再走植人背景音乐响起,6位身穿红军服的长征演员跑上舞台,开始演绎红军长征过石鼓抢渡金沙江的色文故事。

  这是化深石鼓镇竹园村红色文化宣传队为传承红色文化和长征精神,组织竹园村村民自编自演的再走植人《金沙江畔话红军》情景剧。演员们精彩的长征舞蹈表演,让时光瞬间回到了80多年前红军在石鼓抢渡金沙江的色文尖峰时刻。

红色文化深植人心。化深

  1936年4月25日至28日,再走植人红二、长征红六军团的色文1.8万余名指战员,依靠28名船工的帮助,在只有7只木船、20多条木筏的情况下,昼夜摆渡,只用了四天三夜时间,便从金沙江西岸石鼓至巨甸的木瓜寨、木取独、格子、士可(茨科)、巨甸等主要渡口成功抢渡,摆脱了自长征开始以来一直穷追不舍的国民党反动派军队,取得了整个战略转移途中一场决定性的胜利。

红色文化深植人心。

  舞台上,船工用力划桨渡江的表演,把台下的观众一下就带入到红军昼夜不停抢渡金沙江的紧张气氛中——4月27日中午,已经两天两夜没有合过眼的船工周长寿的摆渡船因载了40多名红军指战员而超重,船划至江心时不幸沉没。万分危急时刻,船工彭老三迅速将自己掌舵的木船划到出事地点,成功将21名落水红军指战员救上了船,另一名船工尹学富则奋不顾身地划着一只木筏,在下游救起了一名连长和一位20多岁的司号员。

红色文化深植人心。

  我从小就听家里和周围的老人讲红军抢渡金沙江时的感人故事,现在自己能参加宣传队的表演感到很自豪。”表演结束后,一头大汗的竹园村红色文化宣传队队员杨永兰激动地说:“我就想把红军长征到石鼓时军民鱼水情深的故事表演给大家看,特别是把船工帮助红军渡江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石鼓镇群众对红军有着深厚的感情。”竹园村红色文化宣传队队长和杰英告诉记者,虽然长征已经过去了80多年,但红军的长征精神却时时激励着全村村民,现在大家想的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更美好的生活,“通过因地制宜地发展草编、竹编产业和红色旅游业,大家的收入逐年提高,现在全村人均年收入已近万元,家家户户的日子是越过越红火。”

红军长征过丽江指挥部纪念馆。

  距离竹园村活动中心不远处,是红军长征过丽江纪念馆。顺着茶马古道拾阶而上,纳西民居风格浓烈的四合院古朴典雅,院里立着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渡江纪念碑、金沙水暖青铜雕塑,加上依次展开的文物陈列室、红军亭……无一不在静静向人们述说着那段峥嵘岁月里的感人故事。

  “这是一封红二、红六军团总指挥贺龙写给当时鲁桥乡副乡长王缵贤的信,内容是请王缵贤帮忙寻找船筏、船工,帮助红军渡江。”指着展柜里珍贵的书信,纪念馆讲解员张学文介绍说,王缵贤看了书信后,被红军以礼待人的诚意和救国救民的真情感动,立即行动起来帮助红军动员寻找船工和船只,等候红军过江。后来,在王缵贤等石鼓民众和船工帮助下,红军最终顺利攻克天险度过了金沙江。

  “25000里长征,丽江虽然只占320余里,却深受影响,红色文化在这里深植人心,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原丽江市委党史研究室副调研员和钢总结道。

抢渡金沙江。

  如今,石鼓和红军长征过丽江纪念馆等,都已成为丽江市重要的红色文化传承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目的地。据统计,仅今年4至6月,就有34068名党员群众到纪念馆内开展主题党日活动、13068名小学生在此接受国史党史教育,而慕名前来的游客和参观者更是不计其数。

红色文化深植人心。

  云报集团全媒体记者 和茜 饶勇 康平 木晓雯 熊强 摄影报道